close

 

讀世界日報副刊,五月十六日發行陸蔚青的「沉思無名湖」,有些意境似乎在與我中老之後的心情呼應,因此剪貼重輯,引以為記。

 

「年近五十開始讀經,開始關注生死的大事。」

「印度人有兩世,俗世的生活是生兒育女、繁衍後人,完成了俗世的任務,就可以出家為僧,修行去了。」

「青年如詩,中年如小說,晚年如散文。我理解這就是人生三段生活,同時也是三重境界,自然的法則。」「三重境界就是見自己、見天地、見眾生,亦是靈魂的必經之路。」

「隨之而來的是疾病、衰老和死亡。」「每個人的命運,」「表面看來沒有什麼,細想來,那裡定包含著為人所知或所不知的種種因素。」

「英國詩人蘭德的詩:『我和誰都不爭,和誰爭我都不屑。我愛大自然,其次就是藝術,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,火萎了,我也準備走了。』我之所以如我,正因為我與雲、水、樹,都是一樣的生靈。」

 

只是,也有未必相同處。

作者形容「老了,越來越不喜熱鬧,越來越精選朋友,越來越耐得住寂寞,其實也是一種對生命和生活的保守態度」,因此「對此生不能解之謎,生出無限感傷」。然我,卻覺得這樣的心境應該是個人取捨,而非老來的必然現象,

我雖然也看到疾病、衰老和死亡,卻也好奇自己的命運背後,所包含著的種種因素,所以走入內心世界去探索。沒想到這個小宇宙所蘊藏的能量漫天覆地,只是尚待開發,令我對生命和生活反而有種更開闊的認知。

動靜自如,不排斥熱鬧;朋友隨緣,未精挑細選;寂寞本來就是生命的本質,雲、水、樹,何曾感傷啊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Q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