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    在書店裡看到一個僧人閉目、倚牆靠頭的照片,書名是《不思考的練習》,覺得十分有趣;猜是一本教授靜坐的書,翻閱目錄,反而是有關如何觀察身心的方法,由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入門,簡潔明瞭。

    或許因為太簡單了,很快看完,意有未竟,如此而已?多讀幾次才領悟,修身養性宜由小處做起,大道理反而成了知識障,因此決定挑一項自己最想要改變的「說話」習慣來做練習。

    從小就被告誡不要多話,雖然謹記在心,但是遇到緊要關口,反而口不遮言,說出不該說的話,適得其反。然而,若隨興所致侃侃而談,滿足了辯證的痛快,似乎也只為暢懷而已,言不及義。因此更加刻意慢慢說,甚至少話,但是成效不大。

    獨自在家做禁語練習時,才發現說話也可能是一種不由自主的行為。若非十分清楚、有意識地掌握,衝口而出就是一種反射動作;即使沒有說出口,也可能轉為自言自語的內在對話,一樣是被情緒所牽引的任性行為,不說話只是消極的自我管理而已。

    此書則提供了一個特別的方法:「聆聽自己的聲音」,深入觀察自己說話的樣態。就像人不照鏡是看不到自己的長相,平常說話時,也沒有人會特別注意自己說話的聲調音腔,反正就是腦袋裡有什麼說什麼,甚至於說出口了,才警覺到自己說出去的話,似乎詞不達意,甚至言非我意,怎麼會如此莫名其妙的表達自己,究竟何者才是真正的我呢?於是,我也來練習「聆聽自己的聲音」。

    然而,與外人對話時,我的腦袋裡忙著修詞措句都來不及,根本沒空聆聽自己的聲音;與先生說話,向來口無忌憚不假思索,卻是各種型式都有,完全不是旁人想像的單一;只有與孩子講話的聲音則是自己聽了也很舒服,多麼有趣的差異呀!

哪一種樣式是我喜歡的?或不喜歡的?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?哪一種聲音最能傳達我的心意?…藉由聆聽自己的聲音,發現了許多樂趣。

    其實,「不思考的練習」或者「聆聽自己的聲音」都是開發覺察力的不同方法手段而已,透過各式各樣的訓練,最終的目地是為了讓自己的覺察力能夠逐漸敏銳,足以洞徹人生的真相。古人禪坐數息足矣,今人則須加以變化拆解,以因應瞬息萬變的欲求,最終仍然是要能用在自己的生命裡,才能發揮真正的效用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Q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